Others

David Lanz

2011-07-18. Category & Tags: Others Others

Song: “Lost in Paradise” by composer and pianist David Lanz from his album
Finding Paradise (2002).

Albums can be found here:
http://www.davidlanz.com/shop.html

The piano books and sheets:
Books: http://www.davidlanz.com/songbooks.html
Sheets: http://www.davidlanz.com/sheetdl.html

“Paradise…does it exist all around us, inside of us, something we can touch, or is it merely a state of mind? The latter rings truest for myself. Inner peace seems to be best found on our own terms, and in our own time. My wish is that this music may give you pause and perhaps be a musical companion on your journey to…finding paradise.” David Lanz
(www.earthsongonline.com/CD_Finding_Paradise.htm)

...

值得一去的水上酒店

2011-07-17. Category & Tags: Others Others

 在水上漂浮的酒店中,享受奢侈的假日——。船坞、小船,还有建筑在竹筏上的小别墅、高床式小木屋,CNN甄选了世界各地的5家水上旅馆为您介绍。

 

巴拿马的Punta Caracol aqua小木屋,面向生态旅行者。

用太阳能发电,仅能保证每个房间一盏12伏特电灯泡的用电,不过也无需挑剔了。

1.           漂浮在南太平洋上的圣瑞吉斯波拉伯拉皇家水景别墅(St Regis Bora Bora Hotels

在圣瑞吉斯波拉伯拉避暑胜地(法属波利尼西亚),能享受舒适的卧室以及360度的如画美景。

加拿大西海岸的太平洋国王小屋。野外自然风光与室内装饰相映成趣。

包围在加拿大的自然风光中,离最近的城市80公里远。交通工具只有自制帆船或是水上飞机。

瑞典的Salt And Sill酒店,鲱鱼料理独具魅力。

Salt And Sill酒店(瑞典)

室内设计是北欧的简约风格,

泰国的桂河热带雨林筏式酒店是有一定历史的水上酒店。

桂河热带雨林筏式酒店(泰)

未通电,凉风代替了空调。厚厚的蚊帐必需。

科学松鼠会 » 血型是否决定性格?

2011-07-16. Category & Tags: Others Others

星座血型和性格的关系永远都是都市白领们最热衷的话题。有人对此嗤之以鼻,有人却乐此不疲。对很多白领们来说,哪对情侣血型不合可能会吵架,谁和谁星座很配可以撮合在一起等等八卦,是每天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佐料。

根据一本在日本非常畅销的书中的描述[1]:O型人热爱生活,重视力量;A型人重视外界反映,是完美主义者;B型人我行我素,兴趣广泛;AB型人一心二用,自由奔放。如果真的用书上写的不同血型对应不同性格的关系拿来和身边的同事对照,有的人可能会惊呼“太准了”,也有的人会抱怨“一点也不准”。到底准还是不准,也许科学家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

尽管血型和星座往往出现在报刊、杂志的同一版面,不过相比之下,血型性格论看起来更科学一些,即使是将星座运程之类的文章视为伪科学的人,也可能认同血型对性格存在影响,而血型与医学领域的密切关系可能加深了这种印象。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2],分类的依据是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以遗传的物质。通俗地说,血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物质对不同人的血液分类的方法,而红细胞表面的这种标记物质对每个人来说通常是由基因决定,与生俱来,终生不变。自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Karl Landsteiner在他位于维也纳的实验室里首次发现ABO血型以来,科学家们至今已发现了包括Rh血型、Lewis血型等在内的多达数百种血型系统(即不同的血液分类方法)。这些血型系统中,最广为人知的自然是ABO血型系统。通常人们谈论的与性格有关的就是这个ABO血型系统。

最早提出ABO血型与性格关系的,是日本人古川竹二[3]。他在1927年提出了“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的假说。时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距1895年甲午战争失利,满清以一纸《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已逾三十余年。古川提出的假说实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服务。依据古川的理论[4],台湾人群中O型血的比例高达41.2%,远高于日本人群,而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喜欢指挥别人、自信、意志坚强、积极进取",因而O型血的人更具攻击性。相比之下,生活于日本东北部的少数民族阿依努族人中O型血的比例只有23.8%,而阿依努族比台湾人更为温和且顺从。古川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台湾人要持续不断的反抗日本人的统治。据此他还向当局建议促进台湾人之间的近亲婚姻以减少台湾人中O型血的比例。

从古川的提议就可以看出他的理论是多么的荒谬。这些光怪陆离的研究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国家里并不鲜见[5],纳粹德国的科学家曾对不同人种的血型做过调查,发现不同人种的血型分布存在差异,并据此得出“日耳曼人种的血液更加高贵”的荒诞结论。妄图用血型来证明种族优越性的疯狂实验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终告一段落,血型与性格的关系开始以一个纯粹的科学课题进入科学家的视线。

然而,要搞清楚血型和性格的关系并非那么容易。不同的血型可以通过抽血化验轻易区分,不同的性格又要如何区分呢?

性格是指人的一贯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思维和行为方式。要用科学的方式量化这些颇为主观的特征并不容易,科学家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各种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的结果来分析受试者的性格。这些问卷由专业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专家制作,并经过反复校准、修订之后,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受试者的人格特征。常用的问卷有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艾森克人格测验(EPQ)、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矢田部一吉尔福德(Y-G)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试的结果通常将人的性格分为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受试者在某一角度上所得到的高分或低分的评价,分别代表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例如16PF测验将人的性格分为16个角度(即所谓“维度”),在其中一个“N:世故性”维度上得分低者较为坦白、直率、天真,而得分高者则十分精明、能干、非常世故;而在“H:敢为性”维度上得分低的人畏怯退缩,缺乏自信,获高分者则冒险敢为,少有顾忌。通过对受试者在这些“维度”上的表现逐一的分析,研究者大致可以勾勒出他们性格的全貌。

虽然人格测验对受试者的性格评估准确而可靠,但是科学家们通过人格测验研究血型和性格的关系,经常能得到不同的结论。1964年,Cattell等人[6]为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巴勒莫以及美国波士顿等四个城市共计581个11到18岁的意大利裔青少年进行16PF高中生测验,据此分析在这些人群中血型与性格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血型的青少年在16PF测验的各个维度上表现基本相同,但是在I:敏感性维度上,A型血的青少年能得到更高的分数。即A型血的青少年比B型、O型或AB型的青少年更加敏感,感情用事,更加富有同情心。此后的另一些依据16PF的研究[7]表明A型比B型和O型更自我放任,而且A型比O型焦虑度要高。而B型的情绪较不稳定,忧虑感更强,并且更容易紧张,即B型血的人更加情绪化。

另一些基于艾森克人格测试(EPQ)的研究则得出了前后不一致的结果。根据EPQ的设计者之一,H. J. 艾森克本人的研究[8],在性格内向的人当中AB型的比例更高,同时A型的情绪比B型更加稳定。而此后Lester比较了17个国家杀人和自杀的比率以及不同国家人的性格差别与血型的关系[9],发现血型与性格内向或外向并没有显著的联系,同时Lester也指出焦虑倾向高和自杀者比率高的国家同时具有O型的比率低、AB型的比率高的倾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有关血型与性格的研究更多的采用了基于五因素模型(大五,Big Five)的人格测试。大五[10]将以往的人格测试的基本结构归纳为“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亲和性(Agreeableness)”、“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五个人格特质,这五个特质基本上可以涵盖人格特点的所有方面。一些基于大五的研究表明[11,12],血型与人的性格没有相关性。Mary Rogers等人还通过对180对男女的研究(12),检验了O型更加外向和乐观、A型较合群、AB型自觉性较高等观点,还特别验证了过去基于16PF和EPQ的研究所得出B型较为情绪化,情绪不稳定的观点,发现这些观点全都是站不住脚的,并认为不同血型的人格特质没有显著区别。

这些基于调查问卷的性格研究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所有的人格问卷都是根据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的理论不断发展、变化,即使是16PF、EPQ等已经使用了多年,相当成熟的问卷也经常会受到新的理论的冲击,不断面临各种质疑[2]。此外,问卷的准确性往往受到受试者的情绪、智力、警戒性或文化程度的影响,同一种问卷翻译成不同的文字,也可能因为文化的差异造成受试者理解上的偏差。尽管在研究性格的时候,问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很高,但是仅凭单一的调查问卷,仍然只能获得较片面的信息[13]。这也可能是这些基于问卷的血型与性格关系的研究往往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

另一种研究方式是通过分析不同血型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几率来推测血型与性格的关系。虽然某些性格特质[14]确实和一些精神障碍的发病有密切的联系,但通过研究精神疾患与血型关系来推测性格与血型的关系的方法过于间接,好像隔靴搔痒,不得要领。好在精神疾患的诊断标准较为明确,不同人的研究结果总不至于有太大的差别。在这一方面,相比ABO血型,其他少用的血型倒更有可能与性格存在关联。Elston等人在研究同卵双胞胎[15]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时发现Rh血型和Gm血型可能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而针对ABO血型的一项研究[16]则表明O型较其他血型更容易罹患更年期抑郁症。虽然这些研究结果不能直接说明血型和性格存在联系,不过它们提示了血型对人的人格特征可能确实存在影响。

尽管科学家们对血型和性格的关系各持不同的观点,但是有一点共识:**性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先天因素,家庭成长环境,工作以及个人际遇等都会对性格造成影响。**即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的大五[17]测试结果,在五个不同的人格特质方面,也只有约50%的相似性。据此推测,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只有五成左右,另一半影响可能取决于后天因素。单单是遗传的因素也非常的复杂,血型基因只是人类数万个基因中的一个而已,即使血型对性格存在什么相关性,关联的程度最多也不会超过五成。

尽管ABO血型发现至今已逾110年,血型仍然在人们面前保持着神秘性。科学家已经证实ABO血型和多种疾病存在关联[18],但是对血型和性格的关系仍不很清楚。一些研究认为二者毫无关系,另一些则认为血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不同研究者的结论常常互相矛盾,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古川竹二所提出的“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的主张。因此,把血型作为日常八卦的谈资或许不错,要是当真就不必了。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性格,何必非要套用到某种模板上去呢?

参考文献:

  • [1]能见正比古,《血型与性格》,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http://zh.wikipedia.org/zh-cn/%E8%A1%80%E5%9E%8B
  • [3]张仁伟,孔克勤,血型与性格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6期:742-743.
  • [4]Becker, Peter (Ed.); Yoji Nakatani (2006). “The Birth of Criminology in Modern Japan”. Criminals and their Scientists: The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ublications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94.
  • [5]Associated Press (2005-05-06). “Myth about Japan blood types under attack”. AOL Health. http://aol.mediresource.com/chan … channel_id=11. Retrieved 2007-12-29.
  • [6]R. B. CATTELL, et al. Blood Group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AN GENETICS, VOL. 16, No. 4 (DECEMBER), 1984; 397-402.
  • [7]V. V. Jogawar,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human blood group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ume 4, Issue 2, 1983, Pages 215-216
  • [8]Eysenck, Hans J. Nation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as related to ABO blood group polymorphism. Psychological Reports, Vol 41(3, Pt 2), Dec 1977, 1257-1258.
  • [9]David Lester, National distribution of blood groups, personal violence (suicide and homicide), and national characte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ume 8, Issue 4, 1987, Pages 575-576
  • [10]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4%A7%E4%BA%94
  • [11]Kenneth M. Cramer and Eiko Imaike, Personality, blood type,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ume 32, Issue 4, March 2002, Pages 621-626
  • [12]Mary Rogers and A. Ian Glendon, Blood type and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ume 34, Issue 7, May 2003, Pages 1099-1112
  • [13]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review of evidence and issues. Meyer, Gregory J.; Finn, Stephen E.; Eyde, Lorraine D.; Kay, Gary G.; Moreland, Kevin L.; Dies, Robert R.; Eisman, Elena J.; Kubiszyn, Tom W.; Read, Geoffrey M.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56(2), Feb 2001, 128-165.
  • [14]Jerome C. Wakefield, The Concept of Mental Disorder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Biological Facts and Social Valu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March 1992. Vol. 47, No. 3. 373-388
  • [15]R. C. Elston, Possible linka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ertain blood groups and schizophrenia or other psychoses. Behavior Genetics. Volume 3, Number 2, 101-106.
  • [16]Donald G. Irvine and Hero Miyashita, Blood Types in Relation to Depressions and Schizophrenia A Preliminary Report. Can Med Assoc J.1965 March 13;92(11): 551–554.
  • [17]Bouchard McGue, 2003.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Neurobiology, 54, 4–45. doi:10.1002/neu.10160
  • [18]Barnet Woolf, On estim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blood group and disease. Evolution of Epidemiologic Ideas. Pages. 108-110.

    新浪微博分享





<!–

...

7and5

2011-07-15. Category & Tags: Others Others

Tema - Theme: The Sky - O Céu. Dia e Noite - Day and Night.

科学家自传的非典型读本 (评论: 一只会思想的萝卜)

2011-07-11. Category & Tags: Others Others

<span class="mn">2008-04-06 21:44:14</span>  
<span class="pl2">  来自: [<span>tuppence</span>](http://book.douban.com/people/tupp/)

一只会思想的萝卜的评论
  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
4

  从某一角度说,科学家至少可以分为如是两类:一类对自己身居大众眼中的光环核心的角色有充分认识,因而也不遗余力满足普罗大众的范特西,自娱亦娱人,不亦乐乎。这样的公众意识投射到自传中,自然成就了为大众交口称赞的科学读本。孩提时期读过的《居里夫人》当属此类,而近年热火的费曼先生似乎也应归到此类。
  而另一类,以梅达沃本人为例,似乎全无身为公众人物的自觉,他们从不打算充分扮演著名科学家这一角色,进而承担起科研管理者、科学政策制定者、社会活动家等种种为大众所期望的重要职责。他们只沉浸于自己那神秘科学世界中不可与外人语的玄妙与快乐,即使在生命的终点回顾自己一生时,也丝毫没有降低点姿态,好让后人接过自己思想火花的用意。
  而这一心态的结果,就是这样一本自传。从“会思想的萝卜”这样的标题就开始了不欲被非此道中人了解的姿态。薄薄的一百余页中,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在回忆和倒叙,包括冗长的歌剧狂热部分,更多篇幅在陈述和辛辣地评论各色人物。对科学研究历程的介绍却简而又简,如无专业背景的读者很可能一头雾水(如我一般)。而对一位普通读者最渴望读到的“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是如何造就的”,或“如何励精图治艰苦卓绝地进行科学研究”之类内容(对于从《居里夫人》自传中汲取过人生营养的读者,这都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财富啊!),作传者根本无意提及。
  但是,如果不是从书中意外得知传者本人亦是《给年轻科学家的忠告》一书的作者,如果不是尚能从不太传神的翻译中领会到一些不动声色的幽默与讽刺,如果不是难以置信地读到作者居然没有博士学位——而且是拒绝接受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可能我会抱着轻慢之心把本书归入“不好看”一类。
  幸好硬着头皮读完此书。也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原版,能充分领会“会思想的萝卜”的文字与思想之美。